社会主义经济论稿(孙冶方著)本书是孙冶方在60年代受中共中央委托所写的一本没完成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内容是系统地批判了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以最小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果,即“最小—最大”为全书的“红线”,强调利用价值规律来管理国民经济,提倡把利润指标作为考核国营企业的主要指标。
新人口论(马寅初著)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反对从苏联传到我国的所谓人口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错误观点。人口问题不单是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到70年代末,马寅初的人口论,成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薛暮桥著)本书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从中国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著作。本书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开始摆脱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某些形而上学的思想束缚,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转的规律性。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于光远著)核心思想是不能用理想的社会主义标准来判断我国的社会形态是不是社会主义,纠正了传统理论的错误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性质,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的阶段,也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原论(王亚南著)本书是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济结构、经济运作、主要矛盾、发展方向,以及旧中国政治经济学概貌等等。可以说,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旧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本书在建国后,尤其是50年代也有较大影响。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卓炯著)本书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就存在商品生产。
按此推论,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取消社会分工,那么商品生产也必然存在。这个观点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蒋一苇著)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在国家与企业关系问题上的“企业本位论”;在职工与企业关系上的“职工主体论”。两论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民主。这个观点产生过积极影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刘国光主编)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探索了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双重体制的转换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有较大影响。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著)本书提出: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关系来分析,在经济非均衡条件下,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十分突出。主张加速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发挥政府在商品市场配额调整和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中的主导作用,使中国经济逐步从非均衡状态转向均衡状态。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吴敬琏刘吉瑞著)本书针对有些人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全面讨论了如何建立适应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竞争性市场体制问题。本书发表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前,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张目的作用。